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文章 > 文章详细
托普灯和南京灯对稻飞虱的监测效果比较

来源: http://www.cqlight.com.cn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12-11-29  阅读2649次

     测报灯诱虫种类广,扑灯虫量大,虫峰日期明显,有红外线处理虫体和自动开关,接虫器自动转换等功能,优化了测报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减轻了测报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是目前我国病虫测报系统配套使用的测报工具。宁海市于2006年引进公司生产的虫情测报灯,主要用于水稻稻飞虱的系统监测,经过连续6年使用表明,托普灯确实具有上述优点,但存在熄灯率高的问题(降雨、雷电等引起),导致诱虫量减少,从而影响到害虫监测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系统性。为此2011年从南京华佳公司引进了昆虫自动诱测仪,并开展了虫情测报灯与南京华佳昆虫自动诱测仪对稻飞虱的监测效果比较研究,以期找到诱集效果好、故障率低的虫情测报灯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虫情测报灯(型号A型,200512月生产,以下简称托普灯),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监制;诱虫测报灯(型号为HJC5,以下简称南京灯),南京华佳诚科贸有限公司生产。
      白炽灯光源为普通200w,市售。
      1.2方法
      试验地点为浙江省病虫监测网海宁市区域站内。托普灯(1203865E302917N)和南京灯(1203863E302919N)均安装在区域站内,2灯相距约43m。区域内主栽作物为直播单季晚稻,前茬为冬闲田。晚稻6月上旬播种,水稻田问长势较均匀,日常管理基本一致。观测时间为201151日至930日,2种灯具开关时间基本一致。每周固定时间调查2种测报灯诱集到的逐日稻飞虱种类和数量。
      1.3数据处理
      所有调查数据用Excel2003进行分析,原始数据不作任何转换。
2结果与分析
      2.1灯下成虫始见期与终见期比较
      从褐飞虱结果(1)来看,南京灯监测到的成虫始见期早于托普灯5d,终见期南京灯比托普灯迟34d,南京灯有效监测期(46d)比托普灯(7d)39d。从灰飞虱来看,南京灯监测到的成虫始见期与托普灯相同,终见期南京灯比托普灯迟7d,南京灯有效监测期为(122d)比托普灯(115d)7d。对白背飞虱而言,南京灯监测到的成虫始见期比托普灯迟4d,终见期南京灯比托普灯迟19d,南京灯有效监测期(61d)比托普灯(46d)15d。总体来看,南京灯(白背飞虱除外)监测到的稻飞虱始见期要比托普灯早,终见期比托普灯迟,有效监测期长于托普灯。
      2.2成虫诱集数量比较
      2种虫情测报灯对不同稻飞虱种类的诱集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无论是累计数量还是最高数量,托普灯均明显高于南京灯。托普灯褐飞虱的累计数量、最高数量分别是南京灯的3276O0倍;托普灯自背飞虱的累计数量0最高数量分别是南京灯的1542O0倍。然而从灰飞虱的诱集情况来看,南京灯的诱集量(累计数量、最高数量)要比托普灯高得多,其累计数量、最高数量分别是托普灯的284500倍。
      2.3成虫种群消长曲线
      从图1可以看出,托普灯有1个明显的高峰,说明其能有效监测褐飞虱的成虫高峰,但南京灯无明显高峰。所以从成虫高峰期的监测来讲,托普灯对褐飞虱的监测效果优于南京灯。从图2可以看出,南京灯监测到的成虫高峰有6个,而托普灯监测到的只有5个,同时南京灯高峰日的诱集量明显高于托普灯,峰次更加明显,反映的消长变化更显著,更能引起测报人员的警觉。因此从灰飞虱种群动态的监测效果来看,南京灯比托普灯更理想。从图3可以看出,对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监测以托普灯为佳,和南京灯相比因其峰次相对较明显,有利于把握白背飞虱成虫高峰期。
      3小结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托普灯和南京灯都能有效监测稻飞虱种群动态,但2种测报灯对不同种类稻飞虱的监测效果有明显差异。对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监测,无论是累计数量、最高数量,还是成虫高峰的区分来看,都以托普灯监测效果为佳。但对于灰飞虱来讲,南京灯的监测效果明显优于托普灯。从有效监测期来看,不管是褐飞虱、灰飞虱,还是白背飞虱,南京灯均比托普灯长。
      托普灯和南京灯工作原理相同,产品设计相似,均具有自动开关、虫体保存完好、红外线杀虫与烘干、接虫器自动转换等功能,但是从熄灯率来讲,南京灯明显低于托普灯。因此在夏季雷电、阵雨频繁的南方地区选用南京灯更适宜。值得注意的是托普灯、南京灯对于不同种类的稻飞虱(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诱集效果差异较大,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与稻飞虱成虫不同种类体形大小、进虫口构造等有关,具体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关产品

©2022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