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文章详细
杨树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的危害特点(附防治方法)

来源:  类别:行业资讯  更新时间:2022-4-27  阅读1812次

        杨树是信都区的主栽树种,随着信都区退耕还林、农田林网和通道绿化等绿化工程的实施,平原地区杨树栽培面积大幅增加。由于大部分为杨树纯林,以杨扇舟蛾、杨小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时有暴发。对两种害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对园林绿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形态鉴别

        1.1 成虫
        1.1.1 杨扇舟蛾 体长 12~17 mm,翅展 27~38 mm,触角褐色,双栉齿状,雄蛾较雌蛾发达。体灰褐色,头顶至胸背中央黑棕色。前翅灰褐色,顶角处有一暗褐色扇形斑。3 条灰白色横线具暗边,基线在中室下缘断裂错位;内线外侧有雾状暗褐色近后缘处外斜;外横线通过扇形斑中呈一条斜伸的双齿形,外有 2~3 个黄褐带锈红色斑点;扇形斑下方有1 个较大的黑斑点,后翅灰褐色。

        1.2 杨小舟蛾 体长 11~13 mm,翅展 24~26 mm,体色多样,有黄褐、红褐、暗褐色等,前翅有3 条较细且具暗边的灰白色横线,基线呈不清晰微波浪形;横脉纹为一小黑点;内线在亚中褶下呈屋顶形分叉,内叉较明显,外线呈波浪形;亚端线由脉间黑点组成,呈波浪形。后翅黄褐色,臀角有一赭色或红褐色小斑。

        1.2 卵

        1.2.1 杨扇舟蛾 馒头状,直径约 0.9 mm,开始为橙红色,近孵化时呈暗灰色。

        1.2.2 杨小舟蛾 扁圆形,直径约 0.6 mm,鱼白色,近孵化时为黄绿色,产卵于叶片正反面,呈块状。

        1.3 幼虫

        1.3.1 杨扇舟蛾 老熟幼虫长 32~40 mm,头呈黑褐色,体背灰白色,每节着生有横列的橙红色肉瘤 8 个,其上有长毛;两侧各有一个黑瘤,其上有一束白色细毛,呈向外放射状发散。腹部第2节和第 8节背面中央各生有 1个红褐色大肉瘤。

        1.3.2 杨小舟蛾 老熟幼虫体长 21~23 mm,体褐绿色,侧面各具一条黄色纵带,各节有不明显的肉瘤,腹第 1 节和第 8 节背中央各有 2 个较大毛瘤,上生有短毛,臀足呈二叉状。

        1.4 蛹

        1.4.1 杨扇舟蛾 长 13~18 mm,褐色,尾端具分叉的臀棘。茧椭圆形,灰白色。越冬蛹位于地面,其他代结茧于树上卷叶内。

        1.4.2 杨小舟蛾 长约 13 mm,褐色,臀棘上的钩刺成叉状,茧位于地面枯落物内。

        2 危害特点
        两种害虫常同时发生,将叶片吃光。杨小舟蛾一般由树冠自上而下危害,而杨扇舟蛾则相反,由下向上危害树冠。杨扇舟蛾初孵幼虫仅啃食叶片下表皮,残留上表皮和叶脉,2 龄后吐丝缀叶,形成大的虫包,白天藏匿其中,夜晚取食,3 龄后分散取食,目前在毛白杨上发生较重。杨小舟蛾初孵幼虫群栖在叶面上啃食,使叶片呈箩筛状,稍大则分散蚕食,7~8月高温多雨季节危害最为严重。

        3 杨扇舟蛾生活史和发生规律
        杨扇舟蛾,鳞翅目舟蛾科,又名白杨灰天社蛾、小叶杨天社蛾、白杨天社蛾、杨树天社蛾(图1、图2)。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云南、四川、湖北、湖南、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宁夏、陕西、甘肃。在国外,俄罗斯、朝鲜、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以及欧洲部分地区有分布。
        杨扇舟蛾在河北一年发生 4代,以蛹在地面枯叶、墙缝、地被物或表土内越冬。每年 3 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出现,4 月下旬第一代幼虫孵化,6 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之后约每隔一个月发生一代,直至9 月中下旬,老熟幼虫陆续化蛹过冬。
        每只雌成虫平均可产卵100~600粒 / 次,寿命 6~9 d。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枝干上,以后各代主要产于叶背,叶面较少。第一代卵期约11 d, 第 二、 三 代 约 7 d。 幼 虫 5 龄, 幼 虫 期30~35 d,除越冬蛹外,老熟幼虫在叶苞内结茧化蛹,蛹期5~8 d。

        4 杨小舟蛾生活史和发生规律
        杨小舟蛾又名杨褐天社蛾、小舟蛾(图 3、图 4)。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四川。在国外,日本、朝鲜有分布。
        杨小舟蛾在河北一年发生 4代,化蛹后在地面枯叶下表土内越冬。翌年 4 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出土,5 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孵化。6 月中旬至7 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孵化。第三代发生于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9 月上中旬第四代幼虫孵化。至10月中下旬,陆续化蛹过冬。每只雌成虫可产卵400~500 粒 / 次,每个卵块 300~400 粒。成虫产卵于叶面,幼虫行动迟缓,白天多伏于树干皮缝或树杈间,夜晚取食叶片。卵易被赤眼蜂寄生,寄生率可达 90%以上。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虫情监测
        根据杨树资源分布,结合历年的发生情况,在发生区以村为单位设立中心测报点,加强虫情监测,一旦发现重大虫情及时上报,并建立测报档案。根据虫情监测结果进行虫情预报,避免虫害大范围发生,有利于进行有效防治。

        5.2 营林措施
        调整林分结构,营造混交林,改善树种过于单一的模式,提高林分自控能力,推广种植抗虫树种。

        5.3 人工物理防治
        人工摘除虫包和卵块,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振动树干捕杀落下的幼虫。成虫羽化期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清除地下落叶,翻耕土壤,人工挖蛹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

        5.4 药剂防治
        在幼虫 3 龄期前,喷施生物及仿生农药进行防治,可选 1.8% 阿维菌素 6000~8000 倍液、25% 灭幼脲Ⅲ号 25 g/667 m 2 、1.2% 烟参碱乳油1000~2000 倍液及 25% 高效氯氰聚酯 2000倍液。

        5.5 无人机喷药防治
        针对树木高大、人工防治困难的情况,可用无人机喷施阿维菌素或灭幼脲等无公害农药进行防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产品

©2022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13号